中德机械工程中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项目启动会举行
发布时间:2023-04-11


中德学部分支机构——中德机械工程中心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高精度高耐蚀大幅面钛双极板关键制造技术研究”。

4月8日上午,由同济大学和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牵头,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国家电投集团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上海治臻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三佳机械(上海)有限公司等中德6家单位共同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高精度高耐蚀大幅面钛双极板关键制造技术研究”项目启动会在我校举行。上海市科委国际合作处调查员傅志刚、同济大学副校长兼中德学部主任雷星晖等出席会议并致辞。上海交通大学彭林法研究员、北京智慧能源研究院氢能研究所所长邓占锋博士、上海大学材料研究所所长王刚教授、国家电投集团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电堆产品事业部总经理陆维博士、同济大学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副主任兼燃料电池复合电源研究所所长张存满教授作为项目指导专家出席会议。

 

傅志刚在致辞中表示,氢能是中德两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之一和实现能源结构转型的重要手段,将在我国未来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结构体系中扮演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氢能产业的发展,已陆续制定了《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等一系列能源政策,明确定位氢能是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增长点。除了高质量的政策支持,持续的技术创新是推动氢能产业进步的另一关键。因此,希望项目组能够立足于自身在氢能领域的研究基础,结合德方在机械制造、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先进理念,贯彻战略性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全球视野、开放合作、聚焦重点、互利共赢”的指导思想,在进一步深化中德合作并服务中德两国氢能战略的同时,为我国的氢能技术增量提质。

 


雷星晖在致辞中表示,同济大学在中西文化交汇中诞生,拥有“国际合作”的优秀基因。其中,中德合作一直是同济大学国际合作工作的重中之重。氢能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之一和实现能源结构转型的重要手段,是中德两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此前,同济大学已经在氢能产业链的多个环节上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和应用,通过自主创新,为氢能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同济大学一直致力于推动科技自立自强的进程,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国家重大科技计划,积极参与其中,努力推动国家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同时,学校将不断加强中德合作,深入推进氢能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助力我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目标。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多提宝贵意见,帮助项目组更好地落实项目要求,学校也将全力支持和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和成果达成。

 


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负责人表示,中德合作是学院的传统优势,也是学院“十四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进一步推进机械工程领域的中德合作,助力机械工程一流学科建设,同济大学于2019年成立了中德机械工程中心,与机械工程系和能源工程系平级,形成“两系一中心”的架构。通过中德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尖端学术水平、面向未来的中德社会栋梁和专业精英,开展科教融合、本研贯通的高质量人才培养,配合同济大学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一流大学的办学方针,为中德双方的高等教育合作提供新的范式。学院闵峻英教授此次获批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以氢能领域的中德战略合作为契机,目标是突破低成本、高精度、大幅面、高耐蚀钛双极板的关键制造技术。

项目负责人、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闵峻英教授代表项目组,从项目背景、研究内容、技术路线、预期成果、考核指标、进度安排、团队分工、项目管理等方面介绍了项目总体情况。闵峻英教授汇报了任务一和任务二的实施方案和研究进展。上海交通大学徐竹田副教授、国家电投集团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杨培勇博士和同济大学引进德国专家Christopher Ehrmann助理教授分别介绍了任务三、任务四和任务五的实施方案和进展情况。来自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的同济大学访问学者Jens Schäfer介绍了德方项目负责人Jürgen Fleischer院士领导的产品生产科学研究所(wbk)在智能制造和氢燃料电池领域的研究概况。

专家组在讨论发言中对项目的研究内容和规划给予高度评价,希望项目团队之间加强任务衔接,明晰利益分享,高质量完成既定研究任务。专家组还从制造工艺的理论模型、项目运行模式、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2016 Copy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