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上午,同济大学德语系与中德学部下属中德校园以“你我眼中的大学生活”为主题,在四平路校区汇文楼联合举办了第四期中德青年对话活动。来自德语系、法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的12名中德学生参加了此次活动。
参与同学分成四个小组,分别就“大学选择”、“专业选择”、“大学学习”、“课余生活”进行交流讨论。整个活动过程氛围轻松愉快,尤其是小组展示环节获得大家的一致好评。同学们在这一环节的设计过程中找出了各自认为最打破“刻板印象”的事实,在对话交流中拓宽了视野,促进了对彼此的认知。
“大学选择”组发现了中德双方在大学选择方面的差异与共性。中国的高中毕业考试难度较大,随之而来学生的压力也更大,但这样的考试更加客观公平。与之相比,德国高中毕业考试压力相对较小,学生对大学及专业的选择自由度较高,但不同联邦州的考试难易度差异大,且进入大学后难毕业或挂科的情况较多。由此可见,双方都存在各自的优势与挑战。与此同时,中德学生的择校观也存在共性,学校知名度和所在城市是重要考虑因素,双方均会根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选择。
“专业选择”组探讨了中德学生在选择大学专业方面的多重因素。从客观层面来说,中德在文理分科限制上存在差异。传统中国高考区分文理科,而德国高考则不做区分。但双方也存在共性,比如德国法学、医学专业受科目限制,与中国的分科限制有相似之处。从主观层面来看,中德学生都会考虑个人兴趣、就业前景、家长意见等。此外,专业选定之后并非不能改变,中德都有转专业的可能。归根结底,不管在中国还是在德国,个人发展都与社会背景和时代需求密不可分,但重要的是在岁月洪流和同辈压力中找寻个人志向所在,唯有这样方能使自己迈出的每一步更加稳固。
“大学学习”组结合中德学生自身经历进行了比较。大家发现,虽然大学中普遍采用的小组作业是为了增加同学之间的交流与互助,但是中德双方学生都不太喜欢这种教学形式,其中的原因在于学生之间任务分配不均衡或时间安排不易协调统筹。同时,对于德国学生而言,平时成绩相对不那么重要,只有最后的“国家考试”(Staatsexamen)(针对法学等专业)对未来发展起决定性作用,这与中国注重大学所有学习阶段的绩点有较大差异。
“课余生活”组发现,不论是中国留学生在德国亦或德国留学生在中国,社交局限在国际学生圈子是常态。其原因之一是缺乏共同话题,课堂上认识的同学由于没有共同爱好难以维持交往。原因之二是缺乏平台去维系同学之间的课余社交,而学伴也大多是以一对一的方式开展互动,形式相对局限。归根结底,文化壁垒是本地学生与留学生之间难以深入交流的重要因素,且这一壁垒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打破,也并非一时兴起就能见效,需要以滴水石穿的毅力通过长期共同实践来实现。
总体而言,尽管中德两国在文化及思想上有诸多不同,但中德学生能够通过此次活动在差异中寻找共性,在大学及专业选择以及校内外生活方面达成了许多共识,也让彼此间增进了许多了解。来自两种不同文化的视角相互碰撞,既有误解的消融,也有全新的发现。希望中德青年对话项目能够持续开展下去,为更多的学生打开新的视角。
2016 Copy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