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青年对话 (5):历史光影中的同济大学
发布时间:2023-10-26

中德青年对话5历史光影中的同济大学

 

1021日上午,由同济大学德语系和中德学部下属中德校园联合举办的第五期中德青年对话在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举行。七名同济学生带领十七名上海德国俱乐部成员和同济大学德国留学生参观了校史馆和校博物馆的中国园林建筑展和中国古代机械展。



图:同济学生为本次活动设计的FAQs

 

导览从校史馆开始进行。三名同济学生分别向参与者介绍了同济大学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从19071978年的历史变迁(包括吴淞校区及西迁至四川李庄的过程),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尤其是在对德交流、土木建筑等多个领域做出的突出社会贡献以及为国家输送的宝贵人才,再到校名、校风、校训的内涵。同济学生向远道而来的友人传递了“同舟共济”的价值理念,这既是同济人的信念和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取向和民族精神之一。

      

 


参观完校史馆,一行人前往同济大学校博物馆的中国园林建筑展。两名同济学生首先向德国参与者讲述了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陈从周教授及其对中国古典园林的保护和发展做出的贡献。接着,依次介绍了豫园、绛守居园池、何园、水绘园、可园、网师园、楠园等。

 


其中,豫园作为上海著名江南古典园林,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尽显古典园林的秀丽雅致。网师园是小园中的精品,与陈从周先生将中国园林推向世界之举息息相关,陈先生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复刻”了园中的“殿春笏”作为展览中式家具的场馆。楠园作为陈先生唯一完整的造园作品,处处可见其园林思想的具体体现。通过生动的讲解,参与者们切身体会了中国古典园林“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与“身居闹市而得林泉之趣”的中式美学。

 

最后,讲解同学还与德国友人就德国和瑞士境内的中式园林进行了交流,并向上海德国俱乐部代表赠送了由德语系钱春春老师翻译的德文版《说园》(陈从周著)一书。



中国古代机械展位于校博物馆的三楼。展品陈列得十分紧凑,中国古代科技的辉煌成就浓缩于此,从春秋至北宋的中国古代机械模型陈列于此,展现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魅力及其对世界机械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同学们选取三国木牛流马、宋代立式风车和水运仪象台进行了详细介绍,这些展品都是中国古代科技的经典。为了更直观地让大家明白机器工作的原理,博物馆工作人员亲自向大家演示如何操作机器。在场的所有人都惊叹于中国古代机械构造的复杂精巧,赞叹中国古代科技的高超水平。

 

 

参与者感言

 

同济大学从医工学堂发展成为综合性大学的历程以及数次迁校的历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上海德国俱乐部成员

 

无论在欧洲还是在中国,园林都体现了人类对于自然的追求。中国园林蕴含着更丰富的哲理。

——上海德国俱乐部成员

 

展览十分有趣,讲解也很棒!这次活动让我了解到,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国度,人类社会在机械领域创造出了相似的成就。

——上海德国俱乐部成员

 

通过此次导览,同学们学习到了多方面的知识,对校史有了更深的理解,对中国古代园林和机械有了直观的认识。在前期准备过程中,同学们走进校史馆和博物馆实地调研,深入了解展品与布局,结合受众特点优化讲稿,并根据指导老师提出的建设性意见反复润色,力求向德国听众传达同济信念、中国园林思想与中国科技精神。大家在亲身实践中认识到用德语讲述中国文化并非易事,但大家努力克服难关,出色地完成了此次导览,获得参与者的一致好评。

 

至此,中德青年对话活动第五期圆满落幕,感谢每一位为此次活动付出热情与努力的参与者,共同期待下一次会面!





撰稿:潘思慧 张驰

指导教师:钱玲燕  钱春春


2016 Copy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