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下午,同济大学中德学部理事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线上线下同时召开。中国外交部欧洲司副司长王晓瑶、中国教育部国际合作司副司长陈伟、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局副局长张永涛、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副秘书长田露露、中国科技部国际合作司欧洲处处长石玲、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秘书长兼中德学部理事委员会副主席西克斯(Kai Sicks)、德国驻沪总领事馆科教领事兼文化和科技处处长孔有为(Uwe Koch)、德国联邦教研部(BMBF)国际事务司亚太处副处长霍夫曼(Jens Hofmann)、德国科学基金会(DFG)国际合作局副局长兼中德科学中心德方主任顾英莉(Ingrid Krüßmann)、柏林工业大学外事校长助理贝伦特(Frank Behrendt)、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国际合作联合会(DHIK)中国项目总协调奥特(Hans Wilhelm Orth)等来自德国伙伴高校、机构和中德两国企业的理事委员会成员代表出席会议。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出席会议并致辞。副校长兼中德学部主任雷星晖主持会议,副校长娄永琪参加会议并作总结。
方守恩代表同济大学向中德学部理事委员会的各位委员和代表表示热烈欢迎,对各界人士长期以来给予中德学部的大力支持表示诚挚感谢。他表示,同济大学与德国近90所高校建有合作关系,实施了100多个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项目。同济大学的对德合作也开创了中外高校合作的多个创新模式。过去一年,在中德学部理事委员会的指导下,学校根据“中德合作2.0战略”,围绕中德学部这一公共平台,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打造了“高层次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高质量人文研究及智库群”三大对德合作支柱,设立了全国首个中德博士生院和中德联合研究中心(同济大学),正在筹建德国与欧洲研究院。面向未来,中德学部将围绕智能科技和绿色发展两大主题,打造更多示范性的中德高教合作项目,为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贡献力量。
西克斯表示,今年是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和同济大学合作的50周年,彰显了两国在教育和科研领域长期而富有成效的合作伙伴关系。今年中德学部许多交流合作项目令人印象深刻,也期待更多中国学生到德国交流学习。他高度评价中德学部新成立的中德博士生院和中德联合研究中心(同济大学),希望把两国在科研领域的强项结合起来,为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科研贡献。
会上,中德双方理事委员会成员相继综述了两国政治、经济、教育与科研关系的总体框架,肯定了中德学部及其分支机构多年来做出的成绩,对中德学部自成立以来在中德合作与交流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给予赞赏。
王晓瑶表示,中德学部是在两国政治、学术和经济界共同支持下建立的,是中德友好和中德科教合作的生动体现。人文合作是中德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中德双方共同为学术交流创造更好的条件,增进两国人民相互了解和理解,厚植中德友好的社会基础。
孔有为表示,面对全球挑战德中双方需要携手共进,感谢中德学部在今年成功举办的百人德国学生暑期夏令营,希望中德学部在未来开展更多促进中德校企合作、科技交流与人文交流的合作。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也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双方伙伴关系的良好健康发展。
陈伟表示,同济大学是中德合作的重要参与者,是连接两国政府、大学和企业的重要学术机构。欢迎德国联邦教研部继续支持中德工程学院的建设,也期待德方从更多的维度支持同济大学中德学部的发展与建设。希望中德学部及其分支机构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上取得更多成就,进一步发挥大学智库的作用,不断为深化两国人文交流作出新的贡献。
霍夫曼表示,中德学部过去几年经受住了疫情的考验,成功开展了各类工作。他赞赏今年的暑期夏令营项目为学生提供了跨文化交流的机会,认为这有助于提高德国学生的中国能力。
石玲表示,今年是中德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签署的45周年。双方以政府间的科技交流为引领,推动中德全方位、各领域、多层次的科技交流和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她赞赏中德学部在对德科技和教育合作上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希望德国大学、科研院所继续保持开放、包容的合作态度,加强对华的科技交流与合作,期待中德学部更多参与中德科技创新合作,为共同应对全球挑战寻找科技解决方案。
顾英莉表示,很高兴德中两国学术交流和人员往来逐步恢复,希望中德学部及其分支机构能够继续申请德国科学基金会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科研项目,加强合作,实现共同目标。
张永涛介绍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历史与发展。他表示,同济大学有坚实的中德合作基础,取得了丰硕成果,是中德合作的典范。期待中德双方科技界能更好利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渠道,特别是国际合作的资助渠道,取得更多科研成果。
贝伦特表示,同济大学是柏林工业大学尤为重要的战略伙伴高校,合作涉及工科、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等多个学科。高校是人文交流重要的发声器,我们从中培养出更多的领导人和年轻学术力量。希望中德双方未来在气候问题等领域开展更多深入合作。
田露露赞赏中德学部不断探索创新打造旗舰项目,为推动中德高等教育务实合作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她希望能和广大同仁一起,克服干扰和困难、求同存异,围绕双方共同关心的领域,探索新的合作机遇、培养新的合作动能,期待取得丰硕的成果。
奥特介绍了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国际合作联合会与中德学部的密切合作,支持同济大学派更多学者到德国进行研究和访学,也希望通过双方共同努力,吸引更多德国的研究人员和青年人对中国产生兴趣,以便为中德合作的未来积累深厚的人才储备。
此外,雅德工业胶膜(天津)有限公司多恩(Thomas Dorn)首席执行官、常州微亿智造科技有限公司朱永教授等经济界代表也纷纷发言,表达了在多领域加强合作的愿望,愿为中德两国青年提供更多职业机会,并对促进未来发展和建设提出诸多建议。
方守恩和西克斯共同为“中德可持续城市联合研发中心”和“中德环境中心”两个新建中德中心开启建设仪式。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袁烽、卡尔斯鲁厄理工大学气候与环境中心学科负责人希尔杰斯(Christoph Hilgers)、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王志伟进行简短发言。
理事委员会审阅了中德学部及其分支机构2022/23年工作总结、2023/24年工作计划和发展方案。雷星晖代表中德学部管理委员会汇报了中德学部2022/2023年工作总结与2023/2024年工作计划。他表示,中德学部参与制定并持续推进落实同济大学“中德合作2.0战略”,定期召开中德学部管理委员会会议和各类会议,听取各分支机构工作报告与工作计划,从师资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实践服务四大方向,评估分支机构的发展。此外,中德学部对接两国高层次交流、科研合作和人文与创新活动,主办一系列品牌活动,宣传同济大学对德合作交流成果,展现中德学部及其分支机构的年度工作亮点。理事委员会围绕“中德合作2.0战略”和中德学部分支机构战略发展进行了探讨并发表了意见与建议。
作为会议的重要部分,理事委员会就中德学部如何发挥引领作用,打造后疫情时期中德高教示范性合作展开探讨,分别从人才培养、教育科研、人文交流和产学研合作等角度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指导意见与建议。
最后,娄永琪作总结。他表示,在同济大学的国际合作战略中,对德合作自始至终是重中之重。中德学部作为同济大学所有对德机构与合作项目的公共平台,自成立以来,多次被两国政府认可为中德教育合作的精品典范。在新时期与新形势下,中德双方对中德学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期许,中德学部需要进一步发挥统筹协调的大屋顶作用。未来,同济大学将继续与中德合作伙伴携手并进,进一步支持中德学部及其分支机构的发展与建设,全面促进双方广大师生的人才培养,促进中德文化的双向传播,探索中德机构间全方位的创新合作新模式,助力中德两国成为“合作共赢的示范者、中欧关系的引领者、新型国际关系的推动者和超越意识形态差异的合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