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青年对话(9):女性、职业、家庭

511日晚,由同济大学德语系和中德学部下属中德校园联合举办的第九期中德青年对话活动以“女性·职业·家庭”为主题,在同济大学中德联合创新实验室(CDI)顺利开展。活动邀请来自经济界和学术界的中德女性围绕职业与家庭开展对话交流,并向所有感兴趣的女性开放。

受邀参加本次活动的四位嘉宾分别是上海德国中心市场部高级经理兰娜、伍尔特中国首席财务官Julia Wangler、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Annemarie Holleczek博士以及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李晨博士。同济大学德语系钱玲燕副教授主持本次对话。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德国,女性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如何在自我发展、家庭生活与养育孩子之间取得平衡?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在各行各业承担越来越多的职责。与此同时,生育抚养孩子作为女性所特有的责任,需要她们付出比男性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如何得到家庭的支持,是取得平衡的关键所在。中德嘉宾围绕着共同的目标和挑战,讨论了各种文化下的解决之法,以及随之产生的问题。


对谈伊始,嘉宾们结合个人经验,探讨了女性在家庭与职业之间面临的选择。四位嘉宾均认为,在家庭与职业之间面临的种种选择中,“生育”都是或者将会是其中的重大转折。有嘉宾坦言,在二十几岁时对于这个话题并没有太多思考,不少女性按照传统的路径自然而然地结婚生子。也有嘉宾分享了自身在达成事业目标之后选择生育的心路历程。


家庭作为一个“小型社会”离不开协调与管理,各项家务劳动也需要合理分配。四位嘉宾对此分享了各自家庭中的劳动分配。有嘉宾敏锐地指出,家务劳动中并非只有做饭、洗衣这些看得见的任务,还存在大量“隐形家务”,例如:家庭活动的安排、家庭事务的决策等。从嘉宾们拉家常般轻松的对谈中可以窥见,随着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分配方式正在悄然变化,我们可以想象更多家务劳动分配方式的可能性。

在关于家务劳动的讨论中,四位女性也聊到了由谁来照顾孩子的问题。大家纷纷表示,把孩子送去托儿所或是请他人照顾,确实能很大程度上缓解压力,尤其是母亲的压力。



在这方面,中德家庭之间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在中国,许多家庭以三代同堂的形式生活,老一辈会主动承担家庭劳动,特别是在照顾孩子方面提供帮助。而在德国,此类情况通常很少出现,长辈们不会将照顾孙辈视作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两种方式各有利弊。中国嘉宾表示,三代同堂比较容易产生家庭矛盾,长辈与晚辈在教育理念上往往有差异。不过,在生活成本相对高昂的地方,这样的生活方式更经济。但即便拥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一些中国父母也不愿意雇佣陌生人照带自己的孩子。而在德国,由于缺少长辈们的帮助,不少女性在生育后不再全时工作,比如,改为全时工作的百分之七十或五十,也有部分家庭选择让男性居家照护孩子。


在交流过程中,有学生指出,嘉宾们反复提及生育给女性造成的家务负担和职业困境,那孩子的到来是否也给她们带来了一些积极的体验呢?母爱是相通的,中德概莫能外。有嘉宾表示,长大了的女儿成为了她最好的朋友。也有嘉宾眼眶湿润地感叹,女儿是上天带给她的最好的礼物。

传统的社会性别分工和狭隘的职业路径想象,让许多仍在校的年轻女性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感到迷茫。在这方面,有学生询问嘉宾,女性如何在职场中提升竞争力?嘉宾们建议大家明确目标追求,真正知道自己想要实现什么,跟从自己的内心;同时,在成长过程中,学会主动寻求有经验人士的指导,积极反思并启发自己。此外,随着女性在职业和家庭中承受的压力与挑战越来越受到关注,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德国,都在逐步推出对于女性的支持性措施。

本次对谈活动打破了传统讲座自上而下传授观点的形式,台上和台下的女性在轻松平等的聊天中袒露心声、碰撞思想。四位嘉宾在这次活动中抛开文化以及职业身份的包裹,目睹彼此作为女性真实面对的家庭生活和其中的喜怒哀乐。台下的女性们也获得了启迪,通过这四位嘉宾,看到了她们身后更多的女性。大家共同期待未来更多此类形式的活动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