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同济“尼采论坛”在上海举办

2024年10月11—13日,为纪念尼采诞辰180周年,为期3天的“尼采论坛”在同济大学举行。本次论坛邀请国内外重要学者作有关尼采学术问题的讲座。

  首场讲座主讲人为德国著名语言文学家、海德堡大学荣休教授、巴伐利亚艺术科学院院士迪特·博希迈尔(Dieter Borchmeyer)。博希迈尔通过对尼采不同时期文本中对于歌德式人格和艺术类型评价的对比,分析他不同时期的思想变化以及其对于艺术本质的追求。博希迈尔认为,在尼采看来,歌德与德国民族的关系并不亲近,对于尼采而言歌德属于一个比民族文学更高的文学类别——世界文学。早期尼采将瓦格纳视为对文艺复兴精神的克服并因此加以赞颂,但到《人性的,太人性的》一书中,他否认了这种超越的优越性,认为歌德将整体性重新带回艺术尺度的做法更能指引未来艺术的道路,即一种阿波罗式的古典主义的艺术形式。在博希迈尔看来,晚期尼采认为歌德由于拒斥了狄俄尼索斯而并不了解希腊人,是尼采对于歌德的一种误解,这一主张后来被托马斯曼等人纠正,歌德主张的“新的古典性”正是克服“十九世纪艺术”的关键所在。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姜宇辉作题为“尼采作为德勒兹之暗面”的报告。姜宇辉介绍了尼采在法国当代哲学中所产生的影响,并就德勒兹和尼采的关系进行细致讨论。据巴迪欧在《法国哲学的历险》中的概括,当代法国哲学大致可以区分成“观念与生命”两极,一般会将德勒兹及其尼采主义明确置于生命这一极,进而展现出观念论与生命论之间的某种紧张和对抗关系。但姜宇辉认为,这也许是一种误解甚至偏见。他大致概括了尼采在当代法国之中的影响及其演变,包括现象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的诸多潮流,紧接着基于这个大的背景,对德勒兹的尼采重释进行定位,揭示出尼采与福柯、德里达等重要思想家之间的主要异同。姜宇辉重点结合《尼采与哲学》等代表性著作,揭示出观念论(idealisme)与生命论(vitalisme)在其思想发展中的互动性张力,并最终回归德勒兹的经典命题:哲学就是概念的创造,而此种创造的最终动力源自思想自身的那“一个内在生命(L'immanence: une vie)”。

  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讲师、《尼采著作全集》编委郭成就尼采哲学的犬儒主义问题展开讨论。郭成首先对犬儒主义的概念发展史进行梳理,区分古代犬儒派和现代犬儒主义,并将尼采放到了这一思想演化背景中进行深入讨论。尼采不仅对犬儒主义有诸多评价,在某些方面受到犬儒第欧根尼的深刻影响,他的哲学也带有浓厚的犬儒主义色彩,尤其是体现在他的“重估一切价值”与第欧根尼的“改变习俗”之间的关联上。郭成认为,尼采和古代犬儒派一样强调以自然反抗习俗,自然是其“重估一切价值”的出发点。但随着对价值的解构性重估和“上帝之死”,一切都不再有绝对意义。因此尼采常常被误解为现代犬儒主义,但郭成认为,尼采对超人的宣扬重新确立了新的终极目的,这既克服了其哲学中的虚无主义危险,也超越了现代犬儒主义的颓废症状。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副理事长王齐以“运动中的真理”为题,着重讨论了克尔凯郭尔、尼采和福柯的真理观。王齐从普遍主义和多元主义、相对主义的哲学图景切入,认为当今时代真理失去绝对真理的面貌,同时又要避免陷入相对主义和特殊主义的思想面貌。借助尼采和克尔凯郭尔两条真理道路的考察,能够帮助我们探讨从绝对真理向运动中的真理演变的可能性。王齐认为,多元、多重真理的旨要在于破除现代性清晰划分的界限,允许真理具有多义性、边界的模糊性、不可预测性。而做到这一点的方法或许在于令真理运动起来,不仅每一种真理处于自我生成进程之中,而且多元、多重真理之间还要通过互相观看、互相质疑的博弈处于生成和变化之中,使每一种真理都有可能进行自我校正,防止真理终结为教条,或安然固着于特殊性。在这个思路上,王齐进一步比较了尼采和克尔凯郭尔的真理观,揭示出从克尔凯郭尔对“道路真理”与“回忆说”的对立开始,到对“道路真理”的生存论意义的阐明,再到尼采对知识与意志的分离,真理不再恪守其永恒不变的面貌,而是开始处于不断的生成进程之中。

  同济大学“尼采论坛”每两年举办一届,至今已举办至第六届,旨在邀请国内外在尼采研究或相关领域有杰出贡献和专门研究的资深学者报告其最新研究成果,介绍学术心得。此次论坛获德国DAAD基金会、同济大学中德校园项目(CDC)的支持,由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和同济大学欧洲思想文化研究院联合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