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探讨乡村发展历程,推动城乡关系研究与可持续发展实践,德国著名人文地理学家格哈德·汉克尔(Gerhard Henkel)教授的代表作《村庄—德国乡村生活的昨天和今天》近期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10月29日上午,作为2025年同济大学中德学术人文周的活动之一,该书中文版的新书发布会在同济大学中德大楼中德联合创新实验室举行。

图:新书发布会现场

图:新书书影
《村庄—德国乡村生活的昨天和今天》被誉为德国乡村与乡村生活研究的权威之作。全书以1800年这一时代转折点为序章,深入剖析了德国乡村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过渡的历程,从经济与服务、人口-社会-文化、文化景观的营造、村庄治理四个维度,通过上百个具体村庄案例、数百幅珍贵图片及大量口述史料,生动勾勒出现代德国乡村的典型特征与个性风貌。它不仅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更是一本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乡村读物,旨在为读者理解乡村、反思城乡关系提供全新的视角。
本书是同济大学出版社“乡村规划译丛”之一,由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科研项目资助。2013年以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联合校内外多个团队陆续走进了法国、德国、美国、澳大利亚、印尼、印度、南非等国家和地区的乡村田野,通过访谈村民、田间调查、走访地方政府和研究机构等方式、方法,深入了解这些国家的乡村发展图景。为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不同国家乡村的深层次运行特点和机制机理,由张立副教授和赵民教授担任主编,策划组织了这一系列译丛,希冀通过引介其他国家乡村发展政策、乡村景观规划、乡村与城市的关系、乡村社会、乡村生活、乡村农业、乡村空间与文化、乡村变迁、乡村规划、乡村建设等方面的成果,扩展我们对于国外乡村的认识,继而能让我们以更广阔、深邃的视野来审视中国的乡村发展、建设与规划。
本书是该译丛正式出版的第三本,其引进与出版离不开同济大学德语系和城市规划系的通力合作。翻译团队由城市规划系干靓副教授和德语系钱玲燕副教授领衔,由德语系系友马媛以及硕士研究生刘东风、许佳宝、唐潮、阮敏等共同组成,城市规划系旅德校友蒋薇、谢亚聪、漆珺和旅德学生王沫以及德语系访德学生潘思慧等补充贡献了在德国实地拍摄的高质量照片。他们凭借深厚的德语语言功底、跨文化理解能力以及对人文地理学领域的精准把握,历时多年,克服了专业术语、历史语境等诸多翻译难点,完整清晰地传达了原著的学术思想与叙事文风,为中文读者呈现了一部既忠实于原文又流畅可读的精品译作,架起了中德城乡研究领域知识传播与交流的桥梁。
发布会由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副教授干靓主持。格哈德·汉克尔(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地理研究所教授、原著作者)、张尚武(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分会主任委员)、金英伟(同济大学出版社总经理、总编辑)、伍慧萍(同济大学德语系主任)、程遥(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副系主任、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乡村规划处副处长[挂职])、董楠楠(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中德可持续城市联合研发中心常务副主任)、于尔根·布罗伊斯特(国际城市生态学会主席、德国希尔德斯海姆大学教授)、安东尼斯·蒙库斯(德国辛特菲尔德文化、历史与自然促进协会名誉主席)、伊尔思·布罗伊斯特(德国哈勒-维腾贝格马丁路德大学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钱玲燕(同济大学德语系副教授)、马媛(华东政法大学德语系讲师)、朱笑黎(同济大学出版社编辑)等专家学者出席发布会。
与会专家学者高度评价《村庄—德国乡村生活的昨天和今天》,认为该书系统梳理了德国乡村社会转型的历史脉络,通过多维度视角和丰富案例展现了乡村发展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为中国的乡村研究与规划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在赠书仪式环节,同济大学图书馆党委副书记何青芳、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图书馆馆长李丽作为机构代表接受了作者格哈德·汉克尔教授亲笔签名的新书。

图:赠书仪式
发布会后,格哈德·汉克尔教授作了题为《德国乡村空间的变迁(1945-2025)》的专题讲座。报告系统梳理了1945年以来德国乡村空间的演变历程,将其划分为五个阶段。自战后重建与农业改革以来,乡村经历了人口外流与强外部干预、批判性反思与遗产保护,以及倡导“内生性发展”的转型。进入2010/15年后的错综复杂期,全球化、移民潮及数字化持续影响着乡村地区的发展。总体而言,尽管面临基础设施衰退等挑战,德国乡村依然展现出韧性和新的活力。尤其疫情后,其吸引力持续上升,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完成学业与职业培训后的定居选择。经济上,乡村地区贡献了德国超过50%的经济增值,是众多“隐形冠军”企业的摇篮,其繁荣得益于较高的自有住房率及邻里亲友间互助往来的“非正式经济”。

图:专题讲座现场
本次新书发布会为中外学者交流乡村发展经验提供了重要平台,对推动中德城乡可持续发展与乡村振兴实践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