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人文交流的理论与实践国际研讨会:文化对话之变迁——中国与德国的视角"在同济大学举行

中德人文交流的理论与实践国际研讨会:文化对话之变迁——中国与德国的视角"在同济大学举行 3808 2018-12-03 11:20:21

 

2018年11月30日-12月1日,中德人文交流的理论与实践国际研讨会:文化对话之变迁——中国与德国的视角在上海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中德大楼举行。本次会议由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德国对外文化关系研究所主办,同济大学中德校园、同济大学中德学院协办。

 

来自中国教育部、国家留学基金委、同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复旦大学、中国青少年音乐比赛 - 蜂鸟音乐奖比赛委员会、深圳卫视、德国对外文化关系研究所、柏林社会科学中心、德国海德堡大学、罗伯特·博世基金会、柏林科学与政治基金会、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等机构和高校的共50名专家学者前来参会。

 

本次会议围绕“中德人文交流的理论与实践”展开跨学科的学术讨论,内容涉及中德文化关系、人文交流机制建设与各领域实践、文化交流的社会影响等。会议的议题包括“德国对华文化关系之变迁”、“中国对德文化关系之变迁”、“全球变革与中德文化关系”、“文化交往的国内影响”共四个单元。

 

会议内容

 

国家之间的文化关系是各种复杂话语体系相互影响的结果,其根植于双边关系的发展历程以及相关国家、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语境。文化关系通常受到政治决策的引导,但其形成并不单单由政治政策决定。本次研讨会关注的焦点在于:各方对于文化交流的需求和兴趣受哪些社会因素的影响?对文化交流进行投入的哪些理由可以在社会层面上理解?对文化关系意义的理解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如何理解附加值?文化交流带来的变化如何证实?

 

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CDGKA)和德国对外文化关系研究所(ifa)将在此共同考察中德文化交往背景之下的人文交流。正如“新公共外交”这一关键词所指出,非国家行为者在文化交往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本次会议将特别关注当前对外文化交往和国内发展之间的有机互动。会议有两个目的:一方面期望通过对比来深化对不同社会结构的认识;另一方面,我们也有意识地为研究者与实践者搭建对话的论坛,推广最佳实践,并挖掘进一步的研究需求。

 

开幕致辞与会议方案介绍

 

主办方致辞

伍江,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教授、博士

 

会议方案介绍

欧迪拉·特里贝,德国对外文化关系研究所“对话、研究,文化和外交政策”部主任,博士 

胡春春,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博士

 

德方致辞与主旨报告:国际文化交流的新框架条件

罗纳特·格雷茨 ,德国对外文化关系研究所秘书长

 

中方致辞与主旨报告:发掘共识 增进理解 尊重包容 面向未来

杨晓春,中国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副主任

 

“以镜头光影,展现中德人文交流”摄影大赛作品评选

 

 

 

 

第一单元:德国对华文化关系之变迁

 

近年来,德国对华文化关系有何变化?受哪些国内因素的影响?为进一步促进对文化交流的兴趣,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主持:陈壮鹰,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主任,教授、博士

 

对华科研合作新进展:描述与模式

乌尔里希·史莱特勒 (Ulrich Schreiterer),柏林社会科学中心高级研究员、博士

 

中德科技合作40年

芮悟峰 (Wolfgang Röhr),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博士

 

中国,永远的他者?——德国中国形象的认知模式

俞宙明,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

 

第二单元:中国对德文化关系之变迁

 

近年来,中国对德文化关系有何变化?受哪些国内因素的影响?为进一步促进对文化交流的兴趣,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主持:吴贇,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

 

当东方遇到西方——从国家公派留学的角度谈人员流动如何推动中德人文交流

夏青,国家留学基金委欧亚非事务部副主任

 

中外人文交流的历史变迁

张骥,复旦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博士

 

文化交流中的中国与德国——一部接近与疏离的历史

安娅·森茨 (Anja Senz),德国海德堡大学汉学系教授、博士

 

评论

 

司马涛 (Thomas Zimmer),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特聘教授

 

致辞

 

协办方代表致辞:同济大学中德学部/中德校园——德中文化和教育对话的平台

安雅莉 (Andrea Schwedler),同济大学中德校园主任

 

第三单元:全球变迁与中德文化关系

 

全球格局的变迁对于中德文化关系有何影响?对于交流的需求由何决定?呈现哪些发展趋势?谁在采用哪些指标?表现出的共同利益是什么?未来趋势如何?

 

主持:欧迪拉·特里贝(Odila Triebel),德国对外文化关系研究所“对话、研究,文化和外交政策”部主任,博士

 

鹬蚌相争... 皆得利——关于新的德中讨论文化的思考

纪韶融 (Oliver Radtke),罗伯特·博世基金会高级项目经理

 

文明冲突抑或文明对话?­——论危机时代知识分子的作用

胡春春,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博士

 

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的变化及其对德中(文化)关系的影响

古特隆·瓦克 (Gudrun Wacker),德国国际问题与安全事务研究所、柏林科学与政治基金会亚洲研究部高级研究员、博士

 

新技术革命与中德创新合作——以竞争政策为例

于馨淼,同济大学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

 

第四单元:文化交往的国内影响

 

如何评估文化交往与交流项目的社会影响?量化评估是否足以体现?文化交流的必要性是如何被表达的?是否可具体证明中德两国间的文化交流对各自的国内社会产生了显著影响?关于影响与合作有具体事例吗?有没有关于态度转变的指标?

 

主持:芮悟峰 (Wolfgang Röhr),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博士

 

作为社会潜能的多样性:卡罗琳·罗伯特森·冯·特罗塔 (Caroline Robertson-von Trotha),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应用文化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

 

从引入“Jugend musiziert”(德国青少年音乐比赛)看中外文化交流需要关注的问题

张勇,中国青少年音乐比赛 - 蜂鸟音乐奖比赛委员会主席

 

《中德制造》:中德文化交流中的影像实践

池薇,深圳卫视导演

 

德语教师培养在中国——机遇与挑战

赵劲,同济大学德语系主任,教授、博士

 

闭幕词

 

郑春荣,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

 

欧迪拉·特里贝(OdilaTriebel),德国对外文化关系研究所“对话、研究,文化和外交政策”部主任,博士

 

 

嘉宾合影

2016 Copy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