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6日(周二)晚,同济大学德语系联合中德校园成功举办了主题为“AI来袭,MTI毕业生何去何从?”的讲座,由德语资深翻译黄霄翎老师主讲。黄霄翎老师著有口译专著《译家之言——德语口译》和众多翻译评论、小说和散文。译作有《赫尔曼·黑塞和托马斯·曼书信集》、《黑塞童话集》、《特洛伊的秘密》、《赌徒恺撒》、《幸福》、《银娜》及众多短篇小说、散文和诗歌,于2017年获得德译中童书翻译奖。讲座由德语系钱春春老师主持,中德校园主任Andrea Schwedler女士、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研究员Thomas Zimmer博士出席,来自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师生认真聆听并积极参与了互动。
本次讲座黄霄翎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关于翻译的探讨和思考。黄老师首先以经济类文本为例,展示了Google Translator、DeepL等AI翻译软件在过去两三年翻译表现上的进步。近两年AI不断学习,译文准确性已越来越高,且翻译的“机味”也越来越淡,“人味”越来越浓。黄老师指出,面对规章制度、合同法律等功能性文本的翻译,机器翻译已能基本胜任。
之后,黄霄翎老师为我们展示了文学类文本的机译表现。面对一篇关于托马斯·曼的文学批评文章,DeepL翻译两年前的表现令读者大失所望,具有诸多翻译“硬伤”。如此糟糕的翻译表现在两年后并未得到实质性改善。黄老师指出,文学翻译需要有译者深刻理解原著的语言、文化和情感,以保证翻译质量。而机器翻译尽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翻译字面的内容,却很难体现出原文中蕴含的意境、修辞和情感。因此,在文学文本领域,人类的翻译目前仍然是不可替代的。
随后,黄霄翎老师讲到机器翻译在口译领域的表现。在交传方面,黄老师以有道翻译官为例,展示了近几年机器口译的发展。两年前,有道翻译官在话语识别准确性、反应速度和译文质量上仍十分粗劣。而两年后,有道翻译官的翻译已能基本准确识别话语,译文质量也有明显提升。而在同传方面,黄老师谈到,机器翻译目前还不能识别人类说话的停顿、重音和情绪,也不能实时标记人类话语的冗余部分和语法错误,因此距离将机器翻译投入同传实践还有许多发展空间。
在讲座的后半部分,黄霄翎老师和参与讲座的师生们展开了互动交流。大家从各自的经验出发,就翻译、MTI专业教育以及跨文化领域等话题进行了沟通和探讨。大家纷纷表达了随着机器翻译已逐渐成为翻译行业的一种趋势,MTI翻译专业所面临的一些困境。黄老师也结合自己多年的翻译经验给出了发展方向——机器翻译是人脑的延伸,我们不应该排斥机器翻译,未来的翻译任务将主要以译后编辑为主,而MTI专业的学生在未来应学习更多跨学科的知识,提升就业竞争力。
最后,钱春春老师感谢了黄霄翎老师精彩的报告和细致的解答,并总结道,对于有志于从事文学或中德文化翻译的学生来说,应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继续深耕下去;而对于未来不打算从事专业翻译的学生应该尽可能多地学习其他技能,以便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此次讲座不仅展示了AI翻译的现状和MTI专业培养的未来,还为与会者提供了一次沟通交流的平台。大家纷纷表示收获良多。
本次讲座由同济大学中德校园资助,由中德校园与德语系共同举办。